您好,欢迎莅临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酷驴网官网,我们全程会以最好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真诚为您服务,更有惊喜特价产品不断放送,敬请期待!! 登录|注册

主页>旅游攻略>德清概况

德清概况

更新日期:2008-11-15
德清概况 德清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德清历史悠久,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县境内有大量遗存。公元222年在武康立县,公元691年(唐天授2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武源县,

  德清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德清历史悠久,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县境内有大量遗存。公元222年在武康立县,公元691年(唐天授2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武源县,公元742年更名德清县。此后两县长期并存。1958年武德两县合并成德清县,县治在城关镇。1994年县治搬迁至武康镇。现全县总面积935.9平方公里,辖9镇、2个乡、总人口43万。
德清山水毓秀、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德清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商品流通快捷。宣(宣城)杭(杭州)铁路、104国道、杭(杭州)宁(南京)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北连接苏南和杭(杭州)宁(宁波)绍(绍兴)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德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首批小康县、浙江省首批信息化试点县、浙江省教育强县行列,并被省委、省政府规划为全省首批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市)之一。

  德清目前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粮油食品、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效益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已达16.5万亩,形成了特种水产、早园笋、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农业标准化和安全生产初见成效。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随着经济的繁荣,全县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县城武康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貌日新月异。

一、自然和历史概况

  德清县地势呈西高东低。西部为天目山余脉,群山连绵,林木葱郁,有中外闻名的旅游、休养、避署胜地莫干山,以生产毛竹、茶叶、高山蔬菜、水果为主;中部为丘陵、平原,主产粮、畜、笋、茶;东部为平原水乡,河渠似网,鱼塘棋布,为全县粮食、蚕茧、名特优水产品、畜禽的主要产区。

  德清县环境优越,经济发达,气候宜人。特别在县西部具有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莫干山,以竹、云、泉“三胜”和清、凉、景、静“四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山中现存二百余幢别墅,无一雷同,可谓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锦,号称“中外别墅博物馆”,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毛泽东、陈毅、朱镕基等各个时期的名人都曾在莫干山驻足,为莫干山增光添彩。山麓不远处有莫干湖,又称“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相呼应,湖光山色,风景秀丽。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防风文化的故里,至今防风庙地、碑碣等遗迹遗物尚存,颇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近年曾两次在此举行全国性的“防风”学术研讨会。特别是在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中,至今还保留着一批历史遗迹,有千年古刹云岫寺、文明塔、辉山塔、觉海禅寺、宋代水乡古桥等等,同时在德清的大地上也流传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骨肉亲情,期间还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沈约、孟郊、管道升、俞越、沈铨、俞平伯等。

二、创经济强县 建生态德清

——过去五年,是德清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2001年德清两度进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前100位的县市行列。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7.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年均分别递增30.6%和34.2%。积极争创工业强县,培育了生物化工、机械电子、粮油食品、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和一批优强企业、名牌产品,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制,行政审批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五年来累计实到县外内资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城乡面貌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心城市框架拓展到了12.5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9.3%和7.5%,城乡居民储蓄年均增长11.5%;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群众的生活有基本保障。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开放带动和接轨沪杭战略,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德清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德清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到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到2007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00美元。
到2012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县基本实现现代化。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五个“加快推进”。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切实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加快要素集聚,合理工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莫干山经济开发区,使之扩大到30平方公里。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以武康——城关“工业经济走廊”为重心,新市、钟管、洛舍、雷甸、徐家庄等重点工业园区为补充的空间布局。二是优化工业结构,提升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型纺织、特色机电、生物化工、竹木业等四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特、优、精、强”方向发展。三是完善创新机制,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创新“德清模式”,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围绕建设都市型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着眼于把德清建设成为杭州、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逐步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新格局。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指导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带动力、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吸引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完善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粮食安全体系,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围绕提升产业、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对德清独特的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古迹等进行科学规划,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完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化商贸物流业,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打响“住在德清”品牌。鼓励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会计、审计、咨询、法律、评估等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

(二)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信用德清”。

  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进一步强化靠人、靠环境、靠机制、靠产业招商的观念,强化莫干山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大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一二三产业并举,大中小项目一起抓,注重引进高科技、高效益、高出口、高税收、高就业、低污染的项目,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招商引资的整体效应和水平。

  全面接轨上海,融入杭州。把德清建设成为接轨沪杭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和生活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抓好政策接轨,根据上海、杭州的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抓好产业接轨,结合沪杭产业结构调整和德清生产力布局实际,搭建若干个“桥头堡”,引进一批沪杭项目落户德清。抓好市场接轨,使德清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入沪杭市场,加大对沪杭旅游市场的开发和促销。同时还要加大力度,不断探索资源接轨、文化接轨、人才接轨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接轨沪杭。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三)加快推进中等城市建设,切实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加强科学规划,完善县域城镇体系框架。从建设生态型中等城市定位出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三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有机结合、城乡一体的县域城镇体系。立足经营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加快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创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德清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三、2004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200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按照县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乘势而上,争创一流,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的目标,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和“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工作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只争朝夕、乘势而上、创新务实、争创一流,推动德清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其中技改投入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自营出口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城市化水平达到47%。

四、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实施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德清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并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五年。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着力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和接轨沪杭战略,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2005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5%以上,2007年,初步形成以先进的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以上。

——改革开放再创新局面。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培育和企业制度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发展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国内、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实现大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确保5亿美元、力争6亿美元,利用内资50亿元以上,自营出口年均递增30%以上,经济社会运行基本接轨上海、全面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

——科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作用日益突出,工业、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信息化建设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基本实现“数字德清”。教育迈向现代化,国民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左右,每万人拥有大专文化以上程度300人,2007年,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每万人拥有大专文化以上程度350人。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强,要素集聚不断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普遍富裕幸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和7%。

五、“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并进入经济强县行列;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中心城市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较强的辐射能力,争取早日撤县建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进入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行列。
“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3%,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万元左右。
——到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59:33。
——财政总收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左右,其中技术改造投资5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巩固低生育率水平,到2005年总人口预期在45万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2%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左右,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六、2003年完成的主要工作指标

  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三次产业比例为10.6:56.7:32.7,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财政总收入10.15亿元,增长3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1亿元,增长4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8.34亿元,增长58.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亿元,增长11.5%;完成自营出口1.7亿美元,增长4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98元和5716元,增长15.1%和10.4%。上述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 让您放心出游
  • 深度品质线路任选
  • 玩转独家优质服务
  • 全网性价比最高
  • 旅游一站式服务
服务热线:028-86250660 咨询电话:028-8625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