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莅临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酷驴网官网,我们全程会以最好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真诚为您服务,更有惊喜特价产品不断放送,敬请期待!! 登录|注册

主页>旅游攻略>花鼓灯艺术简介

花鼓灯艺术简介

更新日期:2008-08-23
花鼓灯艺术简介 一、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候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

一、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候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至宋朝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的泗洲戏、淮北花鼓灯、卫调花鼓戏,淮剧、推剧等都是花鼓灯的后代,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花鼓戏,以及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花灯、花鼓戏,它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花鼓灯艺术相同的特点。宋代进入元代,元代统治者对民间艺术活动进行严厉摧残,花鼓灯进入了低潮。元代进入明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花鼓灯艺术出现了复苏的现象。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风雨交加、动荡不定,花鼓灯艺术受到影响。辛亥革命后,淮河流域连年混战,花鼓灯艺术步入谷底。至新中国成立,花鼓灯艺术迎来了高峰期,50多年来,花鼓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特点:一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的时代的风貌;三是花鼓灯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文艺工作者成为花鼓灯艺术的主力军。
二、花鼓灯的历史地位
  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从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1951年,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亲赴蚌埠向冯国佩学习花鼓灯艺术,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将花鼓灯列为中国民间舞蹈专业的必修内容,分为基本动作、步法、扇花、鼓绢花和动作组合五部分。1958年,当代中国第一个专业舞蹈研究组织———中国天马舞蹈研究室的全体同志到安徽,对花鼓灯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花鼓灯《刘海戏金蟾》、《玩灯人的婚礼》、《网中情》、《新媳妇挑塘》等剧目多次参加国庆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新媳妇挑塘》并被拍成电影。
  1957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花鼓灯舞蹈节目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征服了各国的专家和观众,引起了国际舞蹈界的注目。此后,花鼓灯相继被国家歌舞团体带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80年代,著名民间舞蹈家许淑英教授曾先后去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将花鼓灯艺术传授到国外,在国际芭蕾舞节,为600多位各国舞蹈艺术大师表演花鼓灯,受到热烈欢迎,美国电视台立即向全美国播放,掀起了美国人对花鼓灯的热情。
三、花鼓灯的群众基础
  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兰花舞”是广大群众进行集体健身的主要项目,花鼓灯表演已成为喜庆节日文艺表演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市有几十家花鼓灯班子,特别是冯嘴子村在近2800人口中,有80%的人会表演花鼓灯。著名花鼓灯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有着花鼓灯的梅兰芳之称的民间艺术大师,花鼓灯“冯派”艺术创始人冯国佩先生,就在这里出生成长。冯国佩先生的表演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1952年应邀赴北京中央歌舞团传授花鼓灯,传艺期间,中央歌舞团的艺术家共同努力,将冯派花鼓灯舞蹈动作和技巧记录、整理,编撰成花鼓灯艺术资料。他十次进京参加重大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表演花鼓灯,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接见演员,周总理盛赞花鼓灯是东方芭蕾,他的《新游春》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艺术片发向海内外。他先后多次到有关省市担任艺术指导和教学工作,传播花鼓灯艺术,他作为我国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参加了1982年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研讨会,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受到各国舞蹈家的赞誉和钦佩,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作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我市历来十分重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花鼓灯保护组和花鼓灯保护专业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蚌埠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建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舞种,我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我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花鼓灯最大的播布区——禹会区冯嘴子村建立了第一个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并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考察,他们认为,冯嘴子村不仅具有花鼓灯艺术最富盛名的艺术大师,而且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具有群众基础,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蚌埠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建设,初步构架了中国花鼓灯文化保护的有效机制和内涵准确的保护理念,具备了继续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并要求在今年完成二期保护建设任务,为2006年我国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候选项目奠定基础。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4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
四、弘扬花鼓灯艺术的重要意义
  最近,我市对花鼓灯保护区的二期建设项目进行了规划,筹措资金500多万元,拟在2005年7月开工建设保护区的花鼓灯传习所、陈列馆等设施,力争年底前完工。花鼓灯保护区二期工程完工后,将为我市弘扬和传承花鼓灯艺术提供重要载体和舞台,为我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供重要支撑,不仅为花鼓灯艺术提供了又一重要阵地,也将为我市乃至皖北地区提供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同时,对于涂山和天河风景区开发将起到重要的牵动作用,并对宣传蚌埠,扩大蚌埠知名度产生积极作用。弘扬花鼓灯艺术,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和谐社会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让您放心出游
  • 深度品质线路任选
  • 玩转独家优质服务
  • 全网性价比最高
  • 旅游一站式服务
服务热线:028-86250660 咨询电话:028-86250880